广西全国人大代表闽东行
(上次报道: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广西团全国人大代表来闽视察)
从福州到宁德,到寿宁下党乡,再到“中国扶贫第一村”福鼎赤溪。11月21日上午至22日的这一天半里,来闽视察的广西全国人大代表团一路风尘仆仆,在闽东陡峻的大山里乘大巴辗转行程达600多公里。为什么代表们如此不辞辛劳远程奔波?为的就是实地考察了解和传承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重要思想、福建广大干部特别是检察干警“四下基层”优良作风和闽东宁德“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精准扶贫精神。
资料图片:《摆脱贫困》
地处闽东的宁德地区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这里的山山水水都留下过总书记深深的足迹和情感。总书记在他25年前出版的《摆脱贫困》一书中,就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理念、观点和方法,其中就包括了"滴水穿石"和"弱鸟先飞"的扶贫精神和"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而这,正是广西代表团此次来闽考察的一个重点内容。
资料图片:习近平三进下党乡
21日,福建省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在陪同广西代表团前往宁德和寿宁视察途中,向代表们一路介绍了闽东宁德地区曾经“老、少、边、贫”的经济状况和“山、海、川、湖”的地理特征,介绍了总书记曾三进下党乡的扶贫爱民行动和春节连线赤溪村的故事,介绍了福建省委、省政府对宁德发展、军民融合、创新示范、脱贫攻坚、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积极探索,介绍了福建检察机关特别是宁德市检察机关在服务精准扶贫、保障扶贫资金安全、维护贫困群众利益、促进扶贫开发战略实施等方面积极努力。
21日上午11点,代表团来到原宁德地委办公楼旧址参观。驻足这栋仅有三层的简易石头房子前,看到总书记曾经办公的艰苦简朴环境,浏览宁德地委军民融合艰苦奋斗战贫困的图片展览,尤其是看到习近平“难得举城作一庆,爱我人民爱我军”的诗作,代表们心潮澎湃、流连忘返、深感震撼、振奋和鼓舞。
山路弯弯,过了一山又一山。抵达宁德寿宁下党乡下屏峰村的时候,已是21日傍晚时分。在当年习近平现场办公的下屏峰村鸾峰桥头,代表们认真聆听当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披荆斩棘、跋山涉水带领相关领导先后三进下党乡为群众排优解难、扶贫帮困的故事,仔细了解近年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寿宁县检察院落实惠民政策、开展挂点扶贫、制定脱贫规划、培育致富产业、改善生活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做法与成效。
青山绿水、廊桥屹立、新村掩映。走在面貌焕然一新的下屏峰村党群同心路上,这里电站轰鸣、店铺林立、民宿精巧,老百姓生活富足、怡然自得,代表们看到的是一幅幅美不胜收的新农村画卷,"滴水穿石"和"弱鸟先飞"的精准扶贫精神及成果在这里得到完美的诠释和展现,代表们无不心生崇敬、深受感染。
22日一大早,阳光明媚。代表们从寿宁城关乘车赶往200多公里外有“中国扶贫第一村”称号的宁德福鼎赤溪村。赤溪,是福鼎市磻溪镇一个少数民族(畲族)村。30多年前的1984年,《人民日报》刊发了一封反映赤溪村贫困生活的群众来信《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大规模的全国性扶贫工作就此拉开,赤溪村因此被誉为“中国扶贫第一村”。近年来,在各级帮扶之下,赤溪村大力实施脱贫致富工程,因地制宜发展科学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实现了从穷山村到美丽富裕村的巨变。
在赤溪村,代表们参观了新村风貌和扶贫展览馆,观看了习总书记在2016年春节通过视频给赤溪村群众拜年和对话的视频,倾听了总书记“保护好绿水青山,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路子”的叮嘱。
在赤溪村村部,代表们注意到福鼎市检察院在这里设立了检察服务岗,指派生态检察科负责人担任负责人,公开了服务举报电话,接受群众来访举报、开展法律监督和职务犯罪预防,开展法治宣传,化解社会矛盾,参与社会治安防控和平安建设,保护生态环境,落实“五到位”精准扶贫,主动服务惠农政策落地、美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将检察服务和监督触角延伸至村到户,有效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检察蓝绽开在扶贫第一村的小康路上。
“十年前,我还是检察院干警,后来到了转岗到其他单位,今天作为赤溪村第一书记,检察院又聘请我担任检察联络员,分分合合,这与检察院的缘分又续上了”,赤溪村第一书记王纯华笑着对代表们这样介绍自己和驻村扶贫工作,受到了代表们的纷纷点赞。
22日下午,在结束对闽东宁德精准扶贫的调研视察行程后,代表们又马不停蹄乘动车赶往300多公里外的闽南泉州。在那里,代表们将对泉州检察机关服务非公经济、助推改革发展的积极作为举措进行深入视察。详情请继续关注本号的追踪报道。
撰文:贺华锋
摄影:冯勇青(部分图片系同行人员手机拍摄)